普兴乡张岩村驻村工作组:用实干书写爱民情怀
三年前,峨眉山市普兴乡张岩村还是一个自然禀赋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乐山市市列贫困村,有贫困户12户45人。三年后的2016年年末,张岩村实现水果生产总值420余万元、茶叶生产总值380余万元。巨大的变化背后,正是驻村工作组的党员干部们用实干书写出的爱民情怀。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6.4万元,修建入户通道、生产便道10.7公里,旱山池250立方,堡坎安砌20米,占地180平米的停车坝一个;全村实现电视电话光纤网络全覆盖,移动电话信号全覆盖。……三年来,在想尽办法改善村里的交通、生产、生活等条件的同时,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村民改造山林地,通过茶园套种水果、错时栽种等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在该村共有茶叶种植面积870亩,以脆红李、一点红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960亩,当地村民在躬耕和付出中,实实在在尝到了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甜头。
抓产业 树品牌 实现群众增收
“我家的脆红李完全按照邱老师传授的技术种植的。虽然今年气候异常,但我家的脆红李销售收入从去年的3万上升到了今年的5万9千多。”2017年收入再上新台阶,3组村民李方清脸上写满了喜悦。
李方清口中的邱老师正是驻村工作组从乐山市林业局请来的水果专家邱东昀。在他的专业指导下,工作组成员、村两委干部、各组组长走进农户家里,来到田边地头,现场指导农户如何增加座果率。正因为如此,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到了收获时,张岩村全村脆红李减产不减收,在8月的销售旺季里,村里的脆红李种植户都过了一把“高价销售”的瘾。
原来,除了专家送技术上门,早在5、6月份,驻村工作组、村两委便开始寻求专业营销公司。通过多次洽谈,峨眉山市鲜果乐公司最终把“远山小叶”脆红李品牌创建基地落户在此,张岩村百果水果专业合作社也顺利注册成立。两个专业销售团队的引进,打破了脆红李销售瓶颈,为打造张岩村生态脆红李品牌奠定了基础。
“今年,相较于普兴乡其他村,张岩村脆红李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高出2-3元,‘远山小叶’品牌和百果协会脆红李网销价格精品果卖到24元/斤,极品果卖到32元/斤。”张岩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黄静表示,村民们尝到了依靠科技提高水果品质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收益的甜头,由此激发的积极性,也为稳步推进该村生态农业品牌战略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扶贫先扶智。农技专家们送来的专业技术解决了村民们在种植中的各类难题,电商专家们的授课内容提升了种植户对现代营销方式的认知,工作组成员在农民夜校传播的现代营销学理念加速了村民销售观念的转变……在张岩村,“把群众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把村组干部培养成职业经纪人和经理人”的目标正在实现。
通过微信朋友圈,张岩村2组组长张继家的脆红李在网上销售了500多斤,单价达到15元/斤;在工作组指导、帮扶下,4组贫困户胡桂君开辟3亩荒山种上的黄金奶白茶,今年卖出了400元/斤的高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迹”,让他坚信,跟着工作组、村干部干,日子就有奔头!
“有专家护航,科学的种植确保了农产品的优良品质;有了全新销售模式,村民在定价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大家有了盼头,农村自然留得住人。”亲历了村里的变化,张岩村党支部书记张虹感慨良多,“这些转变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得益于驻村工作组给群众办的实事。”
解民忧 办实事 加深鱼水情谊
1组贫困户张安甫是村里出了名的“抵门杠”,历任的帮扶干部都和他“合不来”。可他却对今年4月才接任的驻村农技员周凤明满心赞许。
5月上旬,张安甫夫妇双双生病,周凤明又是联系医院,又是帮忙落实医疗救助政策,下班后还亲自带上慰问品前往医院看望;张安甫家的猪生病了,周老师带着兽医站的老师来了;张安甫的儿子想学小车修理,周老师马上帮忙联系维修厂;每次下村,周老师都要来家里嘘寒问暖,逢年过节,周老师都带着礼品前去看望……面对这个比亲戚来得还勤,比家人还亲的帮扶干部,张安甫一家深受感动。
平息因饮水问题引发的矛盾,化解因出行道路问题造成的纠纷,解决厌学的贫困户子女的就读问题……工作组干部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对村民的承诺,也一次又一次地温暖了村民的心。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一年多以来,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张岩村从机制体制建立上着手,从转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作风上抓起,以培养干净、忠诚、担当的村组干部为目标,细分每名村组干部责任,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原则,做到了全村党务、村务全面公开,得到了全村群众的公认和好评。
“他们把群众的家务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2组村民、退休老教师张定权向驻村工作组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干部就在自己的村里、组里,党的政策就是好,党的干部过得硬!”
呼吸着清新的高氧空气,在离开张岩村时转身回望,犹能看见漫山青翠间,朴实的村民身旁那一道道熟悉的身影。我们相信,有这样一群扎根山区,立志扶贫的干部,张岩村脱贫致富的“小康梦”不会再遥远。(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