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诉真情——峨眉山市双福镇小河村“第一书记”郭艳扶贫纪实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近年来峨眉山市委持续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精准选配帮扶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市涌现出了一批奋战在第一线,出实招、用实功、求实效的帮扶干部。市委组织部将其事迹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了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先进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帮扶干部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在探索实践总结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希望广大帮扶干部在参考学习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
【人物故事】
郭艳,女,42岁,乐山市峨眉山市委老干局副局长,2015年10月任双福镇小河村第一书记。她争取项目,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并有针对性采取对策,扶贫工作效果显著, 2017年被评为“乐山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峨眉山市双福镇小河村,地理位置较偏远,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林地5000亩,是乐山市确定的扶贫连片攻坚重点规划村之一。
郭艳初到村时,见到的景象和刚开始听到“小河村”这个美丽的名字完全没对上号。虽然有条小河,但山顶没有水,村民灌溉、打药施肥不得不从山脚下花费一个多小时背水上山。郭艳走村入户,反复调研,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项目资金,为村民修建了390立方米的生产用水蓄水池,解决了1000亩农作物的生产用水问题。农作物“喝”上了水,郭艳又争取到6.8万元资金,将之前修建的9口井接上了高压线,解决了生活饮水工程的电源问题,村民捧着一碗碗干净的水,纷纷对这个刚来的“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别看郭书记看起来像小女娃儿,干起事来还真能干”。
依托小河村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郭艳萌生了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念头。但是,交通不便成为摆在眼前的突出问题。“要致富,还是得先修路”,郭艳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成立“七彩义工队”,投工投劳。她穿上筒靴,带着工具亲自上阵“指挥”,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2公里的连组道路完成施工。致富道路打通后,郭艳萌发了“茶+果”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引导+自愿”的原则,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水果60亩,投产后,平均每户贫困户可年增收6000元。同时,郭艳与村里的琼花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将36户贫困户吸纳到合作社,优价收购其种植的茶叶,并免费为其提供专业种植技术指导;其中14户贫困户以资金入股,每年每户按照不低于入股资金的5%进行分红,2018年人均纯收入较识别时增加了4000多元。
郭艳认为,帮扶工作既是一门“经济学”,又是一门“心理学”,既要拟定正确的帮扶措施促进增收,又要从心理上进行多方疏导。贫困户何大妈患有严重关节炎,积攒了多年的积蓄被盗,媳妇带着孙子走了,住房破烂又没钱改善,成天唉声叹气。郭艳得知后为她送去了鸡苗、技术,争取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新房,又开荒发展了好几亩茶叶和水果,并不断鼓励她自力更生,如今何大妈收入渐长,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村里正值壮年的张某,突如其来的尿毒症把一家人都吓得六神无主,他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家庭的拖累。巨额的医疗费使家庭不堪重负,他曾一度想自杀解脱。在郭艳主动上门关心和开导之下,张某最终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又联系到一家企业为他送来了捐款,并通过扶贫医疗政策兜底,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每月有1800元固定收入,张某心中的重负也放下了许多。
担任“第一书记”三年多来,郭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小河村的脱贫工作中。清晨的朝阳伴着她出门,夜晚星空点亮回家的路,这条小河流淌的水声成为了她向村民们诉真情的心声。虽然吃苦受累,但她毫无怨言,将小河村当成自己的“婆家”,村民就是自己的亲人。“脱贫只是起点,奔康是我们今后的方向。”郭艳已经把目光瞄向未来,今后的小河村将继续发展茶果产业,在改良品种的基础上提质增产,带领村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组织部供稿